【香港商報網訊】中國幾千年飲茶史,底蘊深厚,茶歷經藥用→食用→飲用的演變過程。
●上古時代「神農嚐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」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,茶葉已作為飲料飲用。
●漢代沒有太多史料記載,但公元前59年,王褒在《僮約》中有:「武陽買茶,楊氏擔荷」「烹茶淨具,已而蓋藏」,反映了當時煮茶、買茶的情景。
●三國張揖《廣雅》說:當時飲茶方法是「煮」,是將「采葉作餅」的餅茶,烤炙之後搗成粉末,摻和蔥、薑、橘子等調料,再放到鍋里烹煮。煮出的茶成粥狀,飲時連佐料一起喝下。明確指出茶葉是作為醒酒的飲料飲用的。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唐代。
●唐代唐朝人喝茶全是煮: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,碾成粉面狀的茶末,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,把茶末投放到滾水里,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,最後喝那一鍋茶湯。唐朝,上流社會鄙視拒絕瓷器,喝茶用銅碗、銀碗或者金碗,甚至用鐵碗。
●宋代宋朝人喝茶,比唐朝有所改進,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,沖入滾水,一邊沖一邊快速攪動,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,這叫「點茶」。點好 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,好像卡布奇諾咖啡。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,上起皇帝,下至士大夫,流行一種「斗茶」的生活情趣,斗茶包括:斗茶 品、行茶令、茶百戲。宋人認為金屬茶碗有腥味兒,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,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。斗茶喜用白茶,為黑白分明,宋人愛用建窯小黑 碗,胎厚、古樸,看似笨重,但耐高溫,導熱慢,適合點茶。「盞以青綠為貴,兔毫為上」斗茶和質樸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「形而上」的層面。
●元代元代喝茶風尚不是很濃,基本沿襲宋代的舊俗,對喝酒倒是十分熱衷。
●明代茶事發展到明代則達到了一個高峰。煮茶保留了藥用的遺風,但損害了茶的本色清香,明代開始采用嫩葉沖泡的方式。據說到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九月,朱元璋認為龍團茶做法是浪費百姓的勞力,下令停止龍團制作,直接進獻芽茶,史稱「罷團興散」。由此看來,洪武二十年是中國飲茶史的一個 轉捩點,意義重大。
●清代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層面上。掀開蓋得見顏色,還要講究個釅。這就像現在還有很多北京人喜歡以茶解酒,茶不釅當然影響「功效」了。 到了清代,工夫茶泡法普遍流行,清代俞蛟《夢廠雜著狺工夫茶》指出:「工夫茶,烹治之法,本諸陸羽《茶經》,而器具更為精緻」。俞說可謂一語中的。潮州工 夫茶藝程序最具代表性,一直沿用至今。
●上古時代「神農嚐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」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,茶葉已作為飲料飲用。
●漢代沒有太多史料記載,但公元前59年,王褒在《僮約》中有:「武陽買茶,楊氏擔荷」「烹茶淨具,已而蓋藏」,反映了當時煮茶、買茶的情景。
●三國張揖《廣雅》說:當時飲茶方法是「煮」,是將「采葉作餅」的餅茶,烤炙之後搗成粉末,摻和蔥、薑、橘子等調料,再放到鍋里烹煮。煮出的茶成粥狀,飲時連佐料一起喝下。明確指出茶葉是作為醒酒的飲料飲用的。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唐代。
●唐代唐朝人喝茶全是煮: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,碾成粉面狀的茶末,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,把茶末投放到滾水里,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,最後喝那一鍋茶湯。唐朝,上流社會鄙視拒絕瓷器,喝茶用銅碗、銀碗或者金碗,甚至用鐵碗。
●宋代宋朝人喝茶,比唐朝有所改進,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,沖入滾水,一邊沖一邊快速攪動,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,這叫「點茶」。點好 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,好像卡布奇諾咖啡。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,上起皇帝,下至士大夫,流行一種「斗茶」的生活情趣,斗茶包括:斗茶 品、行茶令、茶百戲。宋人認為金屬茶碗有腥味兒,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,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。斗茶喜用白茶,為黑白分明,宋人愛用建窯小黑 碗,胎厚、古樸,看似笨重,但耐高溫,導熱慢,適合點茶。「盞以青綠為貴,兔毫為上」斗茶和質樸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「形而上」的層面。
●元代元代喝茶風尚不是很濃,基本沿襲宋代的舊俗,對喝酒倒是十分熱衷。
●明代茶事發展到明代則達到了一個高峰。煮茶保留了藥用的遺風,但損害了茶的本色清香,明代開始采用嫩葉沖泡的方式。據說到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九月,朱元璋認為龍團茶做法是浪費百姓的勞力,下令停止龍團制作,直接進獻芽茶,史稱「罷團興散」。由此看來,洪武二十年是中國飲茶史的一個 轉捩點,意義重大。
●清代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層面上。掀開蓋得見顏色,還要講究個釅。這就像現在還有很多北京人喜歡以茶解酒,茶不釅當然影響「功效」了。 到了清代,工夫茶泡法普遍流行,清代俞蛟《夢廠雜著狺工夫茶》指出:「工夫茶,烹治之法,本諸陸羽《茶經》,而器具更為精緻」。俞說可謂一語中的。潮州工 夫茶藝程序最具代表性,一直沿用至今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