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 一行
《旧唐书·历志一》:“开元 中,僧 一行 精诸家历法,言《麟德历》行用既久,晷纬渐差,宰相 张説 言之 玄宗,召见,令造新历
目的:一是为编修《大衍历》,验证自古以来“日影千里差一寸”说法;二是为了计算南北昼夜时刻长度的变化,推算南北距离对日食、月食的影响等与制订历法相关的问题。这次测量的区域很大:以中原平地为中心,北到北纬51度的铁勒(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之南的乌兰乌德附近,当时为唐朝辖治的“瀚海都督府”治地),南到北纬16.7度的林邑(今越南中部),南北之间纬度达34度多,直线距离约4000公里之远;共有13处测量地点(见表1)。(据《旧唐书·天文志上》《新唐书·天文志一》)
范文澜:“一行在制造‘黄道游仪’的同时,又造‘覆矩(triquetrum map?)图’,开始实测九州晷影和北极高度,以定各地食分的多寡和南北昼夜的长短。”
子午線(meridian)測量
元朝 郭守敬
郭守敬:“曆之本在于測驗,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。”
二十七點測量 (1279)
太陽傾角
本人大膽假設,這次測驗目的,並不是為了改良曆法,或天文測量。
目的purpose 就是類同現今測量學的的大地測量 geodetic survey。這27地點乃是控制點(control point)經緯度測量。沒有理由單單做了緯度測量latitude surveying,而不同時作經度測量 longitude surveying
有了這些數據就能繪制更準確的中國地圖,甚至乎可推算大地的圓周(cf Eratosthenes)。David Mumford 也有類似猜想
這些數據當然也能用在計算日食,月食等天文現象的開始,完結等時間,是否在日/月食的觀察範圍等. 在完成四海測量(1279-81) 不久(1282)有一次日蝕. , 能觀測到這次的絳度, 跟四海測量的27個地點非常吻合. 可惜沒有相關的記載
比魯尼 (Al-Biruni)派人計算經度的大致路線. Finding qibla direction.
感想:
四海測驗當中的27地點數據,也可視為文字版的地圖,但祗有緯度,而沒有經度。相比同期的波斯萬年曆中的地理資料,就簡陋得多。
應可推算地球是球體,及計算地球直徑,周長(相信是已經能推測到。祗是礙於某些原因,eg 周脾, 孔子 天圓地方學說?,沒有發表出來)
可惜,地圓說並沒發表。同期,回回天文學者扎馬魯丁已經從maragheh馬拉蓋 天文台(或布哈拉城(今屬烏茲別克)帶回地球儀。
這次測量用了~兩年時間完成,用了不小人力物力. 但似乎沒有考慮到定期重複地舉行,以提高準確度, 修訂,增加觀測範圍等.如果有此遠見,中國天文學/科學發展必能繼續領先其他文明。
馬可孛羅到中國,大概是郭守敬制曆時期。二人有否作技術交流?
測量工具很可能是用類似“營造法式”中的景表版,望筒
陝西 測繪志
Medieval Islam cartography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