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錫闡(1628 - 1682 AD)
清初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,一生從事天文研 究工件,吸收中西曆法之精華,更經二十多年的辛勤 天象觀測後撰寫成《曉菴新法》。
在王錫闡的天文研究工作中,一個比較突出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他對中、西曆法的評論及對西法的批評,這些評論和批評主要見於《歷説》、《歷策》、《曉庵新法序》和《五星行度解》。對中、西曆法,他總的看法是,大統歷年久失修,積弊甚多,不能不加以改革。
如他在《曉庵新法序》中所説:“守敬治歷,首重測日,餘嘗取其表影,反覆步算,前後牴牾。餘所創改,多非密率,在當日已有失食失推之咎。況乎遺籍散亡,法意無徵,兼之年遠數盈,違天漸遠,安可因循不變耶?”
而西曆雖然在精確度、幾何方法、交食計算等方面勝過中歷,仔細探究,它仍然存在着許多錯誤和矛盾之處,必須一一辨明,才能求得理數之本:“吾謂西曆善矣,然以為測候精詳可也,以為深知法意未可也;循其理而求通可也,安其誤而不辨,不可也。”從這點發出,王錫闡對西曆從定氣注歷、時間制度、周天度之劃分、置閏、冬至太陽位置、迴歸年長度變化、歲差變化、日月遠地點、行星遠日點移動、日月視徑及視差、白道、太陽光徑與實徑、交食時刻、五星運動模式等曆法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批評,這些批評雖然不盡正確,但多數都確有根據,顯示了作者在鑽研西法上所花費的功力。
例如,節氣的劃分,西曆慣用定氣,即太陽沿黃道每行十五度為一節氣。而中歷注歷慣用長度為二十四分之一回歸年的平氣,並於計算交食時使用考慮了日行不均勻的定氣。中歷將兩種制度並行,本無不合理之處,西人卻“直以怫己而譏之”,以為中歷節氣有兩天的誤差,這是沒能理解中歷原理的緣故。再如西曆的交食計算有許多優點:“推步之難,莫過交食,新法於此特為加詳,有功歷學甚巨。”但實測時仍能發現西曆的推算有很多不準確之處,王錫闡指出,這是因為西曆的預測在交食時刻、食分及計算表格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。
還有,按照第谷體系,行星以太陽為心繞轉,太陽又以地球為心繞轉。然而,“及推歲輪、均輪諸術,似五星天仍以地心為心,豈非自畔其説?”由於第谷生前未能按其宇宙模式完成系統的行星運動理論,因此《西洋新法曆書》中除了火星的計算圖形體現了行星以日為心,其餘仍採用了原有的、行星圍地繞轉的模型。王錫闡的批評可謂一語中的。
康熙四年(1665),由於主張“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,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”的楊光先的指控,傳教士湯若望欽天監官職被罷黜,楊光先被任為欽天監監正。他上任後決定重新選定曆法,提出博訪草澤中“博學有心計之人,與之制器測候”。王錫闡為此作《歷策》陳述自己的觀點。該文特別引人注意的是他對“西學中源”説的論證。雖然這一當時不少人贊同的學説並不是王錫闡首創,而且文中所舉數例只説明瞭西曆以幾何方法描述的天文現象,中歷同樣可以代數方法描述,並不能證明西法確實源於中法,但由於王錫闡是一位很有影響的天文學家,他的這番論證必然會對人們產生一種誤導,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學者在認識上的侷限性。
另外, 李約瑟(Joseph Needham)認為,當時耶穌會士所持西方天文學有以下六點較中國先進:
一、交食預報;
二、以幾何方法描述行星運動;
三、幾何學在日晷、星盤及測量上之應用;
四、地圓概念和球面坐標方法;
五、新代數學和計算方法、計算工具;
六、儀器製造。
Zhihu 西洋新法算書, 徐光啟
國學大師 四庫全書 曉菴新法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