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經》原為卜筮之書,是中國古代傳統占卜成果之集結的作品,可以說夏有夏易,商有商易,周有周易。可惜現存夏、商之易資料不全,今日所見,基本上就是《周易》。在占卜的學問中,包括了占卜的法則、結果的詮釋、預測的準確與否等問題,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,又需要一套世界觀的知識,所以就在占卜行為的全部過程中,建立了中國古代對世界認識的諸多知識。至周代以後,周文王等重要周文化的創建者,又對易學的知識作了重新的檢討,建立了周初的定本,流傳至今,是為《周易》。《周易》成書之後,因為其中體例完備,架構森然,反過頭來提供了後人對於世界觀知識再作研究時的參考起點,因此《周易》以其符號系統與觀念系統,對中國哲學的儒家形上學、道教世界觀、科技文明知識等自然哲學上,都形成了重大的影響,包括:中醫、天文、曆算、氣象、命相等。
易經思想的的基本面貌
《周易》是一部什麼意義的著作呢?關於這個問題的處理,本身就是一個中國哲學史上的問題,中國文化在漢以後由儒家主導,易經的學問也進入了儒家哲學系統之內,因此通常以易為儒學理論的一部分,但是,如果我們不謹守在儒家本位的易學觀來面對《周易》時,我們會發現易學史上的《周易》是一部駁雜的作品,我們無法僅以一套標準來約定它的性質,而必須將易學史分成幾個不同主題和不同體系的學問來理解。至於《周易》的本身,則已成了所有不同解釋所依據的經典,其中值得我們重視的學問應有三組重要問題,第一,它的占筮性格所預設的鬼神世界,第二,它的倫理性格所預設的教化意義,第三,它的體系性格所預設的形上學觀點。
首先,鬼神問題在中國道教傳統中持續發揮,基本上已脫離易學傳統。當然,道教的發揮也未必是傳承自《周易》的傳統,且《周易》在經傳合出之後的易學史觀中,也早已脫離了原始占卜的鬼神信仰,而為理性哲學的作品,但因易本為占筮之書,因此已預設問告鬼神,但《周易》經文也說,君子以神道設教,亦即假藉問告鬼神以行教化之實,因此鬼神的存在未獲絕對的肯定,但教化的目的卻昭然明白。筆者以為,無論是否有鬼神,但預設了天人感通以行問告占筮之事仍是屬實,那麼,究竟此一感通之中是誰和誰在感通呢?這就另待研究了。這個研究還可以在當代繼續進行下去。總之,鬼神預設或天人感應之此一事實,仍應為易學思想的形上預設,故仍需強調其有鬼神問題的知識面向。
甘懷真
留言
張貼留言